我们从这里出发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恒星通讯社 前身 我们从这里出发

我们从这里出发

2024-07-07 22:32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http://vod.xinhuanet.com/v/vod.html?vid=395483

    这是位于江西瑞金的红中社电台旧址(资料照片)。诞生在人民政权的摇篮,红色基因与生俱来;从茅屋中发出红色电波,从无到有走向世界;在血与火中淬炼,始终坚定不移紧跟党中央。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。从瑞金一间茅屋出发,新华通讯社与时代同行,为人民抒写。85年来,历经苦难、见证辉煌,新华人“对党忠诚、勿忘人民、实事求是、开拓创新”的新华精神永不褪色。新华社发

  新华社南昌11月5日电 题:我们从这里出发——寻访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

  新华社记者刘菁、高皓亮、赖星

  诞生在人民政权的摇篮,红色基因与生俱来;从茅屋中发出红色电波,从无到有走向世界;在血与火中淬炼,始终坚定不移紧跟党中央。

  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。

  从瑞金一间茅屋出发,新华通讯社与时代同行,为人民抒写。85年来,历经苦难、见证辉煌,新华人“对党忠诚、勿忘人民、实事求是、开拓创新”的新华精神永不褪色。

  对党忠诚——始终坚守的铮铮誓言

  秋日瑞金,人潮涌动。82年前,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,历经千山万水,走向胜利。今天,无数人怀着崇敬心情来到这里,面对当年一幢幢朴素的房屋旧址,思考着当年缘何会从这里出发。

  85年前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在这里创建;同年,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——红色中华通讯社(红中社)在这里诞生。

  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“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”会址旁,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客家老屋,正门挂着一块牌匾,上面写着“红色中华通讯社”七个大字。这里,就是现在新华通讯社的前身。

  老屋里最重要的陈列物就是一部半电台,红中社起初使用的电台还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。“我们党在那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创办了红中社,向全中国、全世界播报党的主张。这是怎样的远见卓识!”站在一部半电台前,瑞金市红土地文化研究会会长、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研究专家严帆惊叹。

  1931年11月7日,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开幕。当天,红中社首次播发新闻,报道会议胜利召开的消息。红色电波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,传向全中国、传到全世界。

  从诞生之日起,红中社就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宣传革命的统一主张,介绍国内国际的革命斗争,从中共中央到苏维埃政府,都需要一个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新闻机构。红中社可以说是应运而生。”中央苏区史专家、江西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胡日旺说。

  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,就是红中社工作的核心和要务。1931年12月11日,中央政府机关报《红色中华》创刊,与红中社是一套人马、两块牌子。“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……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……以达到全国的胜利。”今天,再读《红色中华》发刊词,人们依然可以听到85年前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,为党发声的时代强音。

  从创建时起,红中社就担负起党中央“喉舌耳目”的神圣职责;从出发时起,党的新闻人对党忠诚的誓言就融入血脉。

  白手起家的红中社,创造了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多个第一:人民政权下的第一份政府机关报、开办第一部新闻电台、编发第一份内部参考刊物……

  “红中社在实践中开创和积累了对党忠诚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本色,培养了不畏艰险、不怕牺牲的卓绝精神。”严帆说。

  1934年10月,在瑞金出版的200多期《红色中华》随队踏上漫漫长征路。时任红中社社长瞿秋白带着一批工作人员留守,在深山密林中继续坚持出版了24期报纸,迷惑敌人,掩护中央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。

  1935年2月,瞿秋白在突围时不幸被捕。6月18日,年仅36岁的瞿秋白从容就义,牺牲前唱的《国际歌》是他自己的译作。大部队长征出发前夕,他对战友说:“我个人的命运,以后不知怎样,但是可以向战友们保证,我一定要为革命奋斗到底。”

  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践行对党忠诚誓言的生动写照。

   1 2 3 下一页      1 2 3 下一页  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